據《半月談》報道,隨著畢業季到來,論文代寫亂象再次抬頭。一些論文代寫機構大肆宣傳“論文包過”“開題答辯一條龍服務”。這種不誠信行為不僅踐踏了學術公平,也助長了畸形的商業模式,給整個社會造成負面影響,需要堅決予以打擊。
盡管國家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和措施,但有需求就有市場。由于代寫需求仍大量存在,加上代寫行為風險低、回報高,代寫論文逐漸從“地上”轉移到“地下”,通過設置隱晦關鍵詞等手段規避監管。例如將平臺商品命名為“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在社交媒體上以“論文交流”等字眼組建聊天群組,給行政執法帶來一定難度。
越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越是要強化組合拳思維。為了維護學術秩序與尊嚴,立法機關應進一步完善法規,明確商業性代寫論文機構為非法機構、商業性代寫論文行為為非法行為。鑒于目前大部分論文代寫的廣告宣傳和交易行為在線上進行,各平臺務必嚴把廣告發布關,完善審核機制,堅決清除有償代寫論文的網站、廣告等,增加中介宣傳和交易的難度與成本。有關部門則應加強暗訪調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梳理形成過濾詞表,提升發現違規行為的能力,全面堵住可能的漏洞。
清朗學術環境,必須讓代寫機構付出沉重代價。只有打出重拳、嚴加整治,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才能有效震懾宵小之徒,根治論文代寫亂象。對于涉案金額巨大、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避免過于依賴罰款、黑名單等方式弱化打擊效果,使違規者“吃不了兜著走”。只有通過切實有效的治理手段,才能減少論文代寫等違規行為的發生,維護教育公平和學術誠信,促進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除了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還應從需求方發力,提高論文舞弊成本,警示學生對自己負責,自覺成為社會公平、誠信的維護者。教育部2013年施行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明確規定,學位申請人員的學位論文出現購買、由他人代寫等作假情形,可以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并且3年內,各學位授予單位不得再接受其學位申請。目前,一些高校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如加強對論文的檢測和鑒定、推廣學術誠信教育、設立舉報渠道,制定一票否決等,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術誠信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事實上,治理論文代寫亂象,還要改革學術管理評價體系。目前,個別高校過度迷信論文對于學生學術能力和水平的證明力度,忽略考查學生真正的學術素養、研究能力、創新思維等綜合素質。顯然,真正做到公正評價并遏制論文代寫等不正當行為,需要探索建立科學、公正、多元化的學術評價標準,激勵學生追求真知灼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探索。只有這樣,才能還學術一片凈土,讓論文代寫機構失去生存土壤。
(作者系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委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30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pp600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