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高質量推進非遺進職業院校

發布時間:2023-05-23 作者:夏金星 楊珍珍 燕玲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我國是一個和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催生出璀璨的中華文化。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狈沁z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和資源,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出重要的時代價值。

非遺進職業院校的重要作用和時代價值

非遺進職業院校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狈俏镔|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之一。職業院校通過挖掘各自所在地區非遺文化和技能,打造非遺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的平臺和基地,有效地促進各民族非遺文化的互鑒交流,對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遺進職業院校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了解特色苗繡產業時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民族地區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非遺資源,許多地方或在大山深處或在遙遠的邊塞。由于人才缺乏、信息閉塞,對非遺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十分有限。職業教育通過為民族地區培養非遺的專門人才和技術支持,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非遺特色品牌,促進優質非遺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場,其效果效益均十分明顯。

非遺進職業院校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第一。職業院校將非遺作為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內容和學習資源,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

非遺進職業院校有利于推動地方鄉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

學校是知識、技能、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通過非遺場館建設、文化長廊打造、民族節日活動舉辦、學生社團體驗等多種形式,通過當地博物館、展覽館、數字化云上非遺等多種渠道,大大提高了非遺技能和文化傳承的效率,提升了非遺創新開發利用的水準和能力。這對繁榮地方鄉土文化、豐富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有著突出的價值和作用。

非遺進職業院校有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工匠精神等的培養。非遺作為歷史的記錄和當代的呈現,可以讓學生生動地感知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勞動人民的驚人智慧,對激發學生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情,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職業院校將非遺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和滲透,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創造的興趣熱情,取得意想不到的立德樹人實效。

非遺進職業院校的典型經驗

十余年來,各地區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積極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廣泛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文化、進課程、進課堂等活動,逐步形成了許多先進典型,凝練出許多鮮活的經驗。

因地制宜,有機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漫長歷史選擇而成的優秀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不同民族在適應各自自然地理條件的同時,演化出本民族的文化、技術、工藝,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與人文社會環境。

以廣西為例,有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仫佬族古歌、壯族天琴等。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三下鄉”活動去往三江侗族自治縣,寨民為學生講解樂器,教學生制作打魚木桶。武陵山地區苗族和土家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專門成立武陵山非遺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收集整理了“后壩山歌”“馬喇號子”等原生態民族歌舞以及民族建筑、民族習俗、民族服飾、民間工藝和民族體育等素材,公開出版了非遺教材和讀物5本。

四路并進,深度融入。當前,非遺進入職業院校的主要途徑有: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融入學生活動和融入社會服務。例如,安徽省行知學校根據徽雕的技能文化傳承和開發,設置徽雕專業,并成功創辦歙縣徽雕藝術學校;重慶龍門浩職教中心將非遺陶藝課程融入藝術類學生專業課堂;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彝族文化陳列館,收集整理并展示出大量彝族文化書籍、傳統服裝、飾品、勞動工具等。這些非遺進校園的實踐探索在全國還有許多,不勝枚舉。

成果導向,樹立典范。許多職業院校在“雙高”“雙優”及“示范學?!苯ㄔO中,將非遺傳承與創新項目作為特色或“三教改革”的重要舉措,納入學校整體設計系統推進。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一大批教學成果。僅以2022年為例,獲得省級特等獎或一等獎以上的職業教育教學成果,有18項與非遺相關。如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申報的“道技相融,育訓一體,多元協同:黃酒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等單位申報的“普特協同、多元推進聽障學生非遺技藝傳承創新操作與實踐”、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申報的“五融合四主體三進階:侗寨五娘非遺現代傳承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等,均被推薦參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

大賽引領,星火燎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2022)提出,要“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為龍頭、全國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項賽為主體、企業和院校職業技能比賽為基礎的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

2019年11月,由中華職教社舉辦的全國首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學成果展示會在安徽歙縣舉辦。第二屆大賽活動在重慶市女子職業高中舉行。第三屆大賽克服疫情等多重困難,在南寧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成功舉辦。大賽的星星之火點燃了全國本科、高職、中職學校開展非遺傳承與創新的熱情與智慧。

非遺進職業院校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

為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今后非遺進職校還有以下幾個努力方向和重點:

創新管理機制,促進非遺教師團隊建設。如何創建優秀的非遺師資團隊是今后抓好非遺進校園的首要任務。建議職業院校通過設立非遺大師工作室,聘用兼職企業非遺技術技能人才打造老中青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團隊;設立非遺專項資助經費,安排相關教師參加高水平培訓和調研游學;通過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給予工作業績評價上的認可和激勵;多方面推動非遺教師在專業、教學、職稱、待遇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與保障。

創新教學模式,促進非遺教學質量提升。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主旋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職業院校必須不斷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以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為總體框架,協同推進非遺進校園的“三教改革”和評價方式改革,造就一批各地各校獨具特色、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典型成功案例。

數字賦能,引領非遺教學資源開發。非遺教學資源缺乏、質量不高、品種不多、形式單一、組織乏力的問題,是僅次于師資問題的瓶頸之一。必須分工合作,上下一心,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非遺教學資源開發。2023年2月13日,由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的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大會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提出了倡議,這為今后非遺教學資源開發提供了許多重要參考。數字教育、智慧教育已經在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開發中全面鋪開,非遺教學資源亦將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得到相應的重視,產生一批優質共建共享的云上線上成果,對非遺高質量進職業院校產生跨越式促進作用。、

跨界合作,促進非遺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本科院校在非遺科學研究、傳承開發創新技術應用、研發人才與學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建立聯盟,共同實施非遺協同育人,發揮行業企業在市場化運作中的輻射能力強、產品更新快、周轉資金足等特點,共同推進非遺產品提質增效。發揮地方政府統籌協調引導配置資源的優勢,大力開展東西協作、校企合作,促進非遺進校園的整體協同優化。采取措施引導文旅科教融合,實現非遺傳承的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

(作者:夏金星 楊珍珍 燕玲,單位: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app6002.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久久久久无码,国产三级片一级在线观看,五月婷婷在线视频免费